如今,世界各大制药公司相继投入到该技术的开发中。
总结起来,大都有如下特征:首先,生产基地的违规情节,至少现在曝光的违规情况均未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应,尚未涉及到产品召回等后续后果。诺华公司表示,山德士将继续与FDA开展密切合作,以确保所有的问题都得到解决并令FDA完全满意。
光是在美国登记在案的药物制造设施就高达逾500处。而约80%用于药物中活性药物成分的制造地点是处于美国之外的,有逾150个国家。而FDA通常将会在发布信息一周后于官网上发布警告信息在上周三举行的分子病理学协会(AMP)年会上,Illumina发起了一场关于实验室实施临床NGS的实用性、偿还措施和其他有关注意事项的讨论。Needham是美国弗吉尼亚大学Illumina公司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验证实施的领导者,在此次讨论中她分享了自己对测序有效性的见解。
最后,该讨论小组一致赞同实验室和临床团队必须更好地收集数据来反映测试的真实影响和实用价值。随着NGS进入临床,实验室必须找到方法来证明这种技术与黄金标准相比有效性是等同的。(七)关于考核与评估。
(5)负责对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分析相关数据备份,确保报告数据安全。进一步明确了信息系统的变更和调整、网络报告、管理维护、密码管理等相关要求。6.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的日常管理、审核检查、网络报告(数据交换)和质量控制,定期对本单位报告的传染病情况及报告质量进行分析汇总和通报。医疗机构——执行首诊负责制,依法依规及时报告法定传染病,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要求的落实。
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传染病疫情调查和信息报告质量考核与评估。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
(二)报告病种明确了传染病报告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报告病种、诊断与分类、登记与报告、填报要求、报告程序与方式、报告时限等,增加了电子传染病报告卡和患者身份识别号码等相关要求。(4)负责对本辖区信息报告网络系统的维护,提供技术支持。(2)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的收集、分析、报告和反馈,预测传染病发生、流行趋势,开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质量评价。采供血机构——对献血人员进行登记。
推荐下载:附件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docx。为加强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提高报告质量,2006年,原卫生部办公厅印发了《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卫办疾控发〔2006〕92号)(以下简称原规范)。(3)动态监视本辖区的传染病报告信息,对疫情变化态势进行分析,及时分析报告、调查核实异常情况或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疫情。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履行以上职责的同时,负责收集和报告责任范围内的传染病信息,并在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下,承担本辖区内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报告的传染病信息网络报告。
3.定期组织开展对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等工作监督检查。明确了传染病报告卡、传染病报告信息资料保存等相关要求,增加了电子传染病报告卡的保存要求。
1.制定传染病报告工作程序,明确各相关科室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四)关于传染病疫情分析与利用。
按《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对最终检测结果为阳性病例进行网络报告。4.一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应配备传染病信息报告专用计算机和相关网络设备,保障疫情报告及其管理工作。卫计委发布《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明晰五类机构职责、聚焦四大类传染病 2015-11-12 06:00 · 李亦奇 2015年11月11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对《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卫办疾控发〔2006〕92号)进行了相应修订,制定了《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规范明晰了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五大类机构职责、并聚焦甲类、乙类等四大类传染病。1.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管理,建设和完善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网络报告系统,并为系统正常运行提供保障条件。(1)负责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工作指导,实施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和相关方案,建立健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组织和制度。为此,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对原规范进行了相应修订,制定了《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
一、关于组织机构职责进一步明确了卫生计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等在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中的职责,增加了卫生监督机构的职责,细化了医疗机构的职责。原规范对指导医疗卫生机构做好传染病信息报告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随着传染病防控形势的变化和防控工作的推进,原规范需要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省级人民政府决定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和其他暴发、流行或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
进一步明确了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考核与评估等相关要求。2.建立健全传染病诊断、登记、报告、培训、质量管理和自查等制度。(6)开展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的考核和评估。(六)关于信息系统安全管理。
(一)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必须配备2名或以上专(兼)职人员,二级以下医疗机构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人员。
承担本辖区内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报告的传染病信息的网络直报,或指导本辖区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报告的传染病信息进行网络报告。1.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履行以上职责的同时,负责对本辖区内医疗机构和其他责任报告单位报告传染病信息的审核。2.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结合本辖区的具体情况,组织制定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实施方案,落实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
(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人感染H7N9禽流感。(5)负责对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数据备份,确保数据安全。2004年,全国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报告系统(以下简称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正式上线运行,实现了传染病个案信息的网络直报,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法定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完整性和监测的敏感性。3.不明原因肺炎病例和不明原因死亡病例等重点监测疾病。
3.确立或指定具体部门和专(兼)职人员负责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工作。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本辖区内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业务指导和技术支持。
(1)负责全国传染病信息报告业务管理、技术培训和工作指导,协助国家卫生计生委制定相关标准、技术规范和指导方案等。除上述之外,《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15年版)》还包括以下内容。
5.负责对本单位相关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诊断标准和信息报告管理技术等内容的培训。(6)开展对本辖区的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的考核和评估。